Claude x Gemini共创:AI流畅力自查清单与行动指南

Roller | ChatGPT中文社区的频道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 AI流畅力测评,这个表格大致描述了5种职业在4种“AI流畅力”水平下的表现。

我的操作步骤:

  1. 把图文发给 Gemini,让它生成一份AI流畅力自查清单和行动指南,写出来的东西寥寥草草有点看不下去,但结构是好的。
  2. 拿着 Gemini-2.5-pro 生成的内容转头询问 Claude-4-sonnet,它详细的展开描述每个阶段的特征、人物画像、进阶步骤,让报告一下子生动多了。 [link1]
  3. 继续让 Claude 打磨和迭代,本土化和添加最新工具,形成第3版。[link2]
  4. 这版已经足够令人满意了,拿回去问 Gemini 有什么看法,Gemini 没有因为对方是友商模型而吝啬赞美之词,直接开启了夸夸模式。[link3]
  5. 鼓励 Gemini 将美中不足的“AI伦理与风险”部分补完。

这就是黄仁勋推荐的 AI 使用方法:

以下是这份最终版的《AI流畅力自查清单与行动指南》(AIGC)[link4]
▼▼▼

—–

AI流畅力自查清单与行动指南 (2025年8月修订版 v2.0)

📊 能力水平定义

水平 中文名称 特征描述
Unacceptable 🚫 需要改进 抗拒或忽视AI工具,完全依赖传统方法
Capable 🔴 基础应用 能使用基础AI工具辅助日常工作
Adoptive 🟡 主动整合 系统性地将AI集成到工作流程中
Transformative 🟢 变革引领 利用AI重塑业务模式和团队协作

👨‍💻 工程师 (Engineering)

自查清单 ✅

🚫 第一阶段:需要改进 (Unacceptable)

  • 认为AI编程助手风险太高,可能产生安全漏洞
  • 从未测试过任何AI生成的代码
  • 写代码严重依赖Stack Overflow和传统文档
  • 对AI生成代码的准确性和可维护性持怀疑态度
  • 完全手动进行代码review、调试和测试用例编写

🔴 第二阶段:基础应用 (Capable)

  • 使用基础AI工具完成独立编码任务(如API客户端、解析器、复杂算法实现)
  • 能够解释如何制作有效prompt并审查AI输出代码的逻辑与效率
  • 能够利用AI快速理解陌生的代码库或旧有系统
  • 了解AI工具的基本限制和使用场景,如Token限制和上下文窗口
  • 能区分适合和不适合AI辅助的开发任务

🟡 第三阶段:主动整合 (Adoptive)

  • 利用AI进行跨文件的复杂重构和代码现代化
  • 设计并实施AI驱动的自动化测试策略,包括模糊测试和回归测试用例生成
  • 熟练使用AI原生IDE或插件进行开发,实现跨文件上下文感知编码
  • 能向他人解释prompt工程、RAG、多智能体协同原理等概念
  • 建立AI辅助开发的DevOps流水线(CI/CD),实现代码自动审查、性能评估与部署建议
  • 在代码review中能识别AI生成代码的特征和潜在问题,例如过度拟合和逻辑漏洞

🟢 第四阶段:变革引领 (Transformative)

  • 主导开发并上线基于多智能体(Multi-Agent)协作的复杂功能(如AI项目经理+AI程序员+AI测试员协同工作)
  • 构建AI-First开发流程(护栏机制、RAG系统、AI驱动的测试自动化),显著缩短开发周期
  • 设计和实现AI驱动的系统架构,例如自适应系统、预测性维护和自我修复的基础设施
  • 培训团队成员安全高效地使用AI开发工具
  • 将AI模型作为核心组件,设计能够自我优化和演进的软件产品

推荐工具 🛠️

基础AI工具(第2阶段):

  • 国际主流: ChatGPT (GPT-5)、Claude 3.5 Sonnet、GitHub Copilot
  • 国产优选: DeepSeek Coder V2、豆包、Kimi、通义千问2.5、腾讯元宝

专业AI编程工具(第3阶段):

  • AI原生IDE: Cursor、Trae (原MarsCode)、阿里巴巴灵码IDE
  • IDE插件: GitHub Copilot Enterprise、Sourcegraph Cody (代码库智能感知)、JetBrains AI Assistant
  • AI代码审查/测试: CodeRabbit AI, Mutable AI, Diffblue (Java单元测试自动化)

高级开发平台(第4阶段):

  • 模型API: OpenAI API、Anthropic API、Google Gemini API、各大国产模型API
  • 智能体框架: CrewAIAutoGen、LangGraph
  • AI软件工程师平台: Devin (已在特定领域商用)、Cognition AIMagic AI
  • AI驱动的云与DevOps: HashiCorp AI, Datadog AI (AIOps)

行动指南 🚀

🚫→🔴 突破恐惧期

  • 从小任务开始:用GitHub Copilot或Trae生成一个完整的功能模块
  • 学习验证方法:不要盲信,建立”生成→审查→测试→重构”的习惯
  • 关注安全实践:了解如何避免在prompt中暴露敏感信息

🔴→🟡 系统整合期

  • 探索专业工具:体验Cursor、Trae等AI原生开发环境,利用其跨文件上下文能力进行大型重构
  • 建立质量保障:将AI驱动的测试和代码审查工具集成到CI/CD流水线中
  • 链式思维:练习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AI可处理的子任务,尝试使用智能体框架构建简单应用

🟡→🟢 变革领导期

  • 项目全生命周期:从需求分析到上线监控,全程应用AI能力
  • 团队赋能:制定最佳实践,培养团队AI素养
  • 流程重塑:思考如何用AI重新定义软件开发流程,让AI智能体承担大部分编码和测试工作

📋 产品经理 (Product Manager)

自查清单 ✅

🚫 第一阶段:需要改进 (Unacceptable)

  • 认为AI只是炒作,对其商业价值缺乏好奇心
  • PRD和原型设计中完全没有AI相关思考
  • 对AI的成本、能力边界一无所知
  • 在产品规划中忽视AI带来的机遇和威胁

🔴 第二阶段:基础应用 (Capable)

  • 使用AI工具起草PRD、用户故事、用户旅程图和会议纪要
  • 了解LLM、Embeddings、延迟、成本、模型微调(Fine-tuning)等基础概念
  • 能分享有效的prompt范例并解释其逻辑
  • 能够使用AI工具(如Kimi, Perplexity)快速完成市场和竞品调研
  • 了解竞品的AI功能实现和用户反馈

🟡 第三阶段:主动整合 (Adoptive)

  • 设计以AI为核心的产品功能,而不仅仅是现有功能的AI增强
  • 基于准确性、延迟、成本、可解释性等约束选择合适的AI模型或服务
  • 量化AI的ROI:如将”获得洞察时间”从5天缩短到3天,或提升用户LTV
  • 建立AI功能的用户体验设计原则 (例如:如何处理AI的“不确定性”,如何设计人机协作流程)
  • 利用AI分析海量用户行为数据和反馈,自动生成产品洞察和功能建议
  • 与技术团队协作设计AI功能的监控指标(如幻觉率、用户接受率、任务成功率)

🟢 第四阶段:变革引领 (Transformative)

  • 构建公司级AI-First产品战略和路线图
  • 上线专有的、经过微调的LLM功能,探索新的AI原生商业模式 (如按Token计费、按效果付费)
  • 设计能够自我学习和个性化演进的AI产品,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的智能体验
  • 在行业中分享AI产品的最佳实践
  • 能够评估收购或投资外部AI技术/团队的战略价值

推荐工具 🛠️

文档与洞察(第2阶段):

  • 文档与写作: Notion AI、飞书智能伙伴、WPS AI
  • 原型与设计: Figma AI (Diagram, Jambot)、即时设计AI
  • 研究与分析: Kimi(多文档分析)、Perplexity、Miro AI (白板协作)

产品开发(第3阶段):

  • 路图与需求: Productboard AI, Aha! AI, Jira AI
  • 用户反馈分析: Dovetail AI, Sprig, Enterpret (多渠道用户反馈聚合分析)
  • 数据洞察: Amplitude AI, Mixpanel AI (行为数据分析)

战略规划(第4阶段):

  • 智能体构建: 扣子/Coze平台、Voiceflow (对话式AI构建)、Gleen AI (企业级知识库问答)
  • 数据平台: 阿里云百炼、腾讯云TI平台、Databricks AI
  • 市场情报: AlphaSense (AI市场与公司情报)、Crayon (AI竞品分析)

行动指南 🚀

🚫→🔴 认知启蒙期

  • 实践出真知:立即开始用飞书智能伙伴或Kimi处理日常文档工作
  • 建立基础认知:学习AI的核心概念和限制
  • 竞品分析:研究领先公司的AI产品功能和策略

🔴→🟡 产品实战期

  • 从功能设计师转为产品架构师:开始设计完整的AI功能,思考“人在回路”的设计
  • 数据驱动:利用AI工具从海量用户反馈中自动挖掘产品机会
  • 用户体验:深入思考AI功能的交互设计和用户心理,为AI的不完美做设计

🟡→🟢 战略制定期

  • 从功能负责人升级为战略制定者:思考AI如何重塑整个产品
  • 生态思维:考虑AI能力如何与合作伙伴和第三方服务集成
  • 前瞻布局:持续关注AI前沿技术,提前布局未来机会

🎧 客户支持 (Customer Support)

自查清单 ✅

🚫 第一阶段:需要改进 (Unacceptable)

  • 拒绝在支持工作流中使用任何AI工具
  • 零自动化技能(不会用规则、宏、机器人等)
  • 逐一手动处理每张工单,效率低下
  • 对重复性问题没有建立知识库或标准化回复

🔴 第二阶段:基础应用 (Capable)

  • 使用AI助手总结工单内容、提取关键信息、加快理解和交接
  • 了解并遵守公司的安全/隐私审批流程
  • 能够识别哪些客户信息不能输入公共AI模型
  • 用AI协助起草客户回复的初稿,并进行语气润色
  • 利用AI翻译多语言客户咨询

🟡 第三阶段:主动整合 (Adoptive)

  • 构建自动化工作流,实现工单自动分类、路由、标记和优先级排序
  • 跟踪客户体验指标,优化AI判断准确性
  • 利用AI对客服对话进行实时质检和合规监控,并向坐席提供实时建议
  • 建立AI误判的快速人工介入和修正机制
  • 训练AI识别客户情绪、意图和满意度等级,并触发相应流程(如升级、预警)
  • 利用AI分析所有客户交互数据,生成客户之声(VOC)报告,驱动产品和服务改进

🟢 第四阶段:变革引领 (Transformative)

  • 推行公司级AI智能体客服,自主完成70%以上的客户请求,实现端到端问题解决
  • 建立主动式服务系统:AI根据用户行为预测问题,在用户提问前提供帮助
  • 培训整个客服团队安全有效地使用AI工具,使其从“问题解决者”转变为“客户成功经理”
  • 建立多渠道(邮件、聊天、AI语音、社交媒体)的统一AI辅助系统
  • 将客服中心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中心,通过AI洞察发现交叉销售和增销机会

推荐工具 🛠️

客服助手(第2阶段):

  • 对话辅助: 豆包、通义千问、ChatGPT Team
  • 翻译工具: DeepL、百度翻译AI、腾讯翻译君
  • 文档处理: Kimi(长文档分析)、Claude 3.5(客户邮件总结)

工作流自动化(第3阶段):

  • 智能客服平台: Intercom (Fin AI)Zendesk AIFreshdesk (Freddy AI)
  • 实时指导与质检: Cresta, Observe.AI, Gong (面向销售,但技术适用)
  • 情感与意图分析: 阿里云、腾讯云、Amazon Comprehend

智能客服平台(第4阶段):

  • AI智能体平台: Cognigy, Kore.ai, yellow.ai
  • 全渠道整合: 环信客服云、容联七陌、Udesk AI
  • AI语音代理: Google Contact Center AI, Amazon Lex, ElevenLabs

行动指南 🚀

🚫→🔴 效率启蒙期

  • 从简单任务开始:用豆包或Zendesk AI总结长篇客户咨询,节省阅读时间
  • 建立安全意识:明确哪些信息绝不能输入外部AI系统
  • 模板化思维:开始建立常见问题的AI辅助回复模板

🔴→🟡 流程优化期

  • 自动化思维:识别重复性工作,用Intercom等工具实现自动化分类和路由
  • 质量监控:引入实时AI质检工具,提升服务规范性
  • 数据意识:开始跟踪和分析AI对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具体影响

🟡→🟢 系统变革期

  • 全局视角:从个人效率提升转向整个部门的系统性改革
  • 主动服务设计:与技术、产品团队合作设计预测性、主动式的客户支持解决方案
  • 价值证明:用具体的ROI数据向管理层展示AI投入的回报

👥 人力资源 (Human Resources)

自查清单 ✅

🚫 第一阶段:需要改进 (Unacceptable)

  • 不信任任何AI招聘或人事管理工具
  • 逐一手动筛选所有简历,耗时巨大
  • 依赖手动安排和跟进候选人面试流程
  • 对AI在人事决策中的偏见风险毫无认识

🔴 第二阶段:基础应用 (Capable)

  • 使用AI工具起草面试指南、总结面试反馈,每周节省2-3小时
  • 理解数据隐私限制:不在公共模型中输入PII信息
  • 用AI协助撰写职位描述和招聘文案,使其更具包容性并优化SEO
  • 利用AI分析员工满意度调研(开放式问题)结果
  • 用AI协助准备培训材料和员工手册

🟡 第三阶段:主动整合 (Adoptive)

  • 自动化入职文档准备;用AI筛选简历并进行偏见检查
  • 利用AI进行人才画像分析,实现岗位与候选人的精准匹配
  • 衡量招聘效率提升,优化prompt以吸引多元化人才
  • 建立AI辅助的员工绩效分析系统,识别高潜人才和流失风险
  • 设计AI驱动的个性化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路径推荐系统
  • 使用AI聊天机器人处理员工的日常HR政策咨询

🟢 第四阶段:变革引领 (Transformative)

  • 利用AI全面改造招聘流程,缩短30%招聘时间,提升招聘质量
  • 培训HRBP安全使用AI,制定公司道德招聘AI政策
  • 建立AI驱动的组织能力图谱和动态的人才发展与继任计划系统
  • 设计组织文化、员工敬业度和组织网络分析(ONA)的AI监测平台
  • 利用AI进行薪酬福利的对标分析和个性化方案设计

推荐工具 🛠️

招聘辅助(第2阶段):

  • 文档处理: Kimi(多简历分析)、DeepSeek(文本生成)
  • 招聘协同: 飞书招聘、Moka招聘、北森招聘
  • 面试准备: Claude、通义千问、飞书妙记(会议记录)

流程自动化(第3阶段):

  • 人才招聘(ATS): Greenhouse AI, Lever AI, Moka AI
  • 绩效与敬业度: Lattice AI, Glint, Betterworks
  • 学习发展(LXP): Degreed, Josh Bersin Galaxy, 云学堂AI

HR智能化(第4阶段):

  • 核心HR系统: Workday AI, SAP SuccessFactors AI
  • 人才智能平台: Eightfold AI, Beamery, SeekOut
  • 组织网络分析: Cultivate AI, Humanyze

行动指南 🚀

🚫→🔴 观念转变期

  • 消除恐惧:从非核心的文档工作开始尝试AI辅助
  • 建立边界:明确数据隐私红线,学习合规使用AI
  • 效率体验:亲身感受AI在提高日常工作效率方面的价值

🔴→🟡 系统应用期

  • 核心流程改造:将AI引入简历筛选、人岗匹配等关键环节
  • 偏见防范:建立AI决策的人工审核和偏见检测机制
  • 效果量化:用数据证明AI对招聘效率和质量的改善

🟡→🟢 制度建立期

  • 政策制定者:成为公司AI在HR应用的标准和规范制定者
  • 培训赋能:帮助整个人力资源团队掌握AI工具和方法
  • 道德领导:确保AI在人事决策中的公平性和透明性

📈 市场营销 (Marketing)

自查清单 ✅

🚫 第一阶段:需要改进 (Unacceptable)

  • 营销活动从不做A/B测试或内容变体
  • 忽略AI驱动的分析、个性化或用户洞察工具
  • 完全依赖直觉和经验制定营销策略
  • 对竞品的AI营销策略缺乏了解和分析

🔴 第二阶段:基础应用 (Capable)

  • 使用AI内容工具总结客户案例和市场调研报告
  • 用AI起草社交媒体帖子、博客文章和广告文案初稿,然后人工编辑
  • 利用AI进行基础的竞品分析和行业趋势总结
  • 使用AI工具生成图片、短视频、配音等营销素材
  • 了解AI在内容创作中的版权和原创性问题

🟡 第三阶段:主动整合 (Adoptive)

  • 运行基础AI技术栈,通过多变量测试将转化率提升30%
  • 利用AI实现动态创意优化(DCO),根据用户画像自动组合素材
  • 建立AI驱动的用户分层和生命周期管理系统
  • 用AI进行实时营销数据分析和策略调整
  • 设计多触点的个性化客户旅程和内容推荐机制
  • 利用AI优化广告投放的时机、渠道和受众定位

🟢 第四阶段:变革引领 (Transformative)

  • 建立AI驱动的营销活动引擎,实现大规模、超个性化内容生成与分发
  • 领导团队季度AI培训,制定工具路线图
  • 利用AI进行市场营销组合建模(MMM)和归因分析,科学分配预算
  • 构建预测性营销模型,提前识别市场机会、预测用户流失
  • 设计由AI虚拟人主导的直播或互动营销活动
  • 建立营销ROI的实时监控和自动优化系统

推荐工具 🛠️

内容创作(第2阶段):

  • 文案与图像: Jasper, Copy.ai, Midjourney v7, Stable Diffusion 3, 通义万相
  • 视频生成: Sora (API已开放), Kling, Runway Gen-3, Pika
  • 设计与演示: Canva AI Suite, Tome, Gamma

营销自动化(第3阶段):

  • 营销平台: HubSpot AI, Salesforce Marketing Cloud (Einstein), Braze AI
  • 数据分析: 神策数据AI, GrowingIO AI, Google Analytics 4 (AI Insights)
  • SEO工具: Surfer SEO, MarketMuse, SEMrush AI

智能营销平台(第4阶段):

  • 客户数据平台(CDP): Segment (Twilio CustomerAI), Tealium AI, 火山引擎增长分析
  • 智能投放: 巨量引擎AI, 腾讯广告AI, Google Performance Max
  • 虚拟人/语音: Synthesia, HeyGen, ElevenLabs

行动指南 🚀

🚫→🔴 创意赋能期

  • AI作为创意副手:让Sora或Kling协助内容创作,把时间投入到策略和优化
  • 多变体思维:利用AI快速生成多个版本,通过测试找到最佳方案
  • 学习基础:了解AI在营销中的常见应用和限制

🔴→🟡 系统优化期

  • 数据驱动决策:建立AI辅助的A/B测试和效果分析体系
  • 精准营销:利用AI实现更精确的用户定位和个性化推送
  • 效率工具链:构建可复用的AI营销工具和prompt资源库

🟡→🟢 增长引擎期

  • 平台化思维:构建可扩展的AI营销自动化系统
  • 知识传播者:在团队和行业中推广AI营销的最佳实践
  • 创新领导者:探索和验证AI营销的前沿应用场景,如虚拟人直播

💡 通用提升建议

🎯 跨职业共同能力

基础认知能力

  • 理解AI的基本工作原理和限制(模型、数据、算法)
  • 掌握有效的prompt工程技巧,并开始了解智能体(Agent)的设计思想
  • 建立AI输出质量评估标准
  • 了解数据隐私和安全合规要求

学习发展能力

  • 保持对AI技术发展的持续关注
  • 建立个人的AI工具使用经验库
  • 参与AI相关的培训和社区讨论
  • 培养批判性思维,不盲从AI输出

协作影响能力

  • 能够向团队成员传授AI使用技巧
  • 参与制定团队或部门的AI使用规范
  • 在项目中推动AI工具的采用和优化
  • 能够评估和推荐新的AI工具和解决方案

⚖️ AI伦理与风险 (AI Ethics & Risks)

随着AI能力的提升,风险意识与责任感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。这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。

自查清单 ✅

数据隐私与安全 (Data Privacy & Security)

  • 我清楚知晓哪些是敏感数据(个人身份信息PII、公司机密),绝不会将其输入公开的AI模型。
  • 我优先使用公司批准的、符合数据安全策略的AI工具和服务。
  • 我对AI生成的内容,在用于正式场合前,会进行事实核查和安全审查。

偏见与公平 (Bias & Fairness)

  • 我认识到AI模型可能从训练数据中继承并放大社会偏见(如性别、地域、种族歧视)。
  • 当使用AI进行决策辅助(如招聘筛选、客户画像)时,我会主动审视和质疑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。
  • 在团队中,我倡导使用多元化数据进行测试,并对AI系统的公平性进行定期审视。

透明度与可解释性 (Transparency & Explainability)

  • 当我分享由AI生成的内容或结论时,会清晰地标注其来源,避免他人误解。
  • 在关键应用中,我会关注AI的决策过程是否可以被理解和解释(XAI),而不仅仅是接受结果。
  • 我努力避免将AI视为一个无法理解的“黑箱”,并主动学习其工作原理和局限性。

责任与治理 (Accountability & Governance)

  • 我会思考并明确,当AI系统出错或产生负面影响时,责任应该如何界定。
  • 我积极支持并参与制定清晰的、人性化的内部AI使用规范和政策。
  • 对高风险决策(如医疗诊断、法律建议),我坚决主张必须有“人在回路”(Human-in-the-Loop)进行最终审核。

信息真实性与滥用 (Information Authenticity & Misuse)

  • 我能批判性地评估AI生成的内容,警惕其可能存在的“幻觉”(Hallucinations)和事实错误。
  • 我了解深度伪造(Deepfakes)等技术带来的风险,并具备基础的辨别能力。
  • 我郑重承诺,绝不利用AI技术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、进行欺诈或从事任何有害活动。

核心原则 🛡️

  1. 以人为本 (Human-Centric):始终将人的福祉和尊严置于首位。技术应服务于人,而非凌驾于人。在部署任何AI应用前,先问“它对用户、社会是否有益?”
  2. 审慎谦逊 (Cautious Humility):承认AI并非万能,其输出结果需要被严格验证。保持对技术局限性的敬畏,是在实践中规避风险的前提。
  3. 主动沟通 (Proactive Communication):在团队和组织内,公开透明地讨论AI的使用情况、潜在风险和应对策略。鼓励开放的对话,是建立信任和共识的最佳途径。

🚀 进阶路径建议

  1. 技术理解深度:从使用工具到理解原理,再到参与选型和定制
  2. 应用场景广度:从单一任务到工作流程,再到业务模式创新
  3. 团队影响力:从个人效率到团队赋能,再到组织变革推动
  4. 行业影响力:从内部实践到外部分享,再到行业标准制定

📊 评估与跟踪

个人发展指标

  • 效率提升:AI工具为日常工作节省的时间百分比
  • 质量改善:AI辅助产出的质量评分和错误率
  • 学习速度:掌握新AI工具和技术的时间周期
  • 创新能力:提出并实施AI应用创新方案的频率

团队影响指标

  • 采用率:团队成员使用AI工具的比例和频率
  • 培训效果:团队AI技能培训的完成率和应用率
  • 协作效果:AI工具在团队协作中的贡献度
  • 创新产出:团队基于AI能力的创新项目数量

🎓 学习资源推荐

📚 基础学习

  • 在线课程Fast.ai (实用深度学习)、吴恩达《AI For Everyone》、各大云厂商(AWS, Google, Azure, 阿里云)的AI认证课程
  • 技术博客:OpenAI、Anthropic、Google DeepMind、Meta AI官方博客
  • 实践平台:Kaggle、Hugging Face、扣子/Coze平台、阿里云天池

🛠️ 工具资源

国际主流工具:

  • 编程辅助: GitHub Copilot、Cursor、Trae
  • 文档协作: Notion AI、Grammarly、Figma AI
  • 创意设计: Midjourney、Sora、Runway Gen-3

国产优质工具:

  • 对话助手: DeepSeek、豆包、Kimi、通义千问2.5、腾讯元宝
  • 开发平台: 扣子/Coze(AI应用开发)、阿里云百炼、腾讯云智能
  • 创意工具: 通义万相、文心一格、Kling
  • 办公协作: 飞书智能伙伴、钉钉AI助理、WPS AI
Buy me a coffee ☕